2025年10月20日至22日,2025中国硬质材料及工具产业发展大会在湖南株洲成功召开。本次大会由中国钨业协会、湖南工业大学、株洲市硬质合金产业协会联合主办,湖南工业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具体承办,汇聚国家相关部委领导、两院院士、行业专家学者及国内外硬质材料领域企业代表,以“创新、智造、合作、共赢”为核心,围绕产业技术突破、产业链协同、应用拓展等关键议题展开深度研讨,为中国硬质材料及工具产业高质量发展擘画路径。

中国有色金属工业协会党委常委、副会长、中国钨业协会会长陈学森,工业和信息化部高新技术司一级调研员陈江睿,国家发改委价格监测中心处长张武,工业和信息化部原材料工业司有色金属与稀土处韩保红,株洲市委书记曹慧泉,株洲市委副书记、市长陈恢清,株洲市人大常委会党组书记、主任、株洲市先进硬质材料产业链链长尚斌,中国工程院院士黄伯云、赵中伟,湖南工业大学校长蒋昌波、副校长龙永红,中钨高新党委书记、董事长李仲泽等嘉宾出席开幕式,会议由株洲市委常委、副市长刘亚亮主持。
一、大会开幕:政企学研齐聚,共启产业盛会

10月21日上午,大会在株洲城市宣传片的暖场氛围中拉开帷幕。
株洲市人大常委会党组书记、主任、株洲市先进硬质材料产业链链长尚斌首先致欢迎辞。他表示,株洲是中国硬质合金产业的发源地,也是亚洲最大的硬质材料生产基地,始终秉持服务国家战略、引领行业发展的使命,已构建起国内规模最大、链条最完备、创新能力最强的硬质材料产业集群。2024年,株洲位居全国先进制造业城市第37位、创新能力第35位;下一步,株洲将锚定“世界硬质材料之都”目标,延链补链强链,前瞻布局新赛道,全力打造千亿级世界一流产业集群。

中国有色金属工业协会党委常委、副会长、中国钨业协会会长陈学森在致辞中指出,我国硬质合金产业经过数十年发展,已形成较为完整的产业体系,部分领域产品质量和技术水平达到国际先进,产业规模稳居世界前列;但也要清醒认识到,产业在基础理论研究、原创性技术开发、高端产品稳定性、品牌影响力等方面仍有提升空间,产业链供应链的韧性和安全水平需持续加强。同时,他提到近年来我国有色金属工业受益于科技创新、“新三样”新质生产力发展及“一带一路”合作推进,实现高质量发展,2025年1-8月规模以上有色金属工业企业营收达64765.6亿元,同比增长14.0%;而硬质合金作为“工业牙齿”,是衡量国家制造业核心竞争力的重要标志,当前产业需聚焦科技创新、高端化转型,破解基础研究、高端产品稳定性等领域短板。

工信部高新技术司一级调研员陈江睿,工信部原材料司有色金属与稀土处一级主任科员韩保红,湖南工业大学校长党委副书记、蒋昌波,中钨高新党委书记、董事长李仲泽,中国工程院院士黄伯云也先后致辞。
陈江睿指出,硬质材料作为“工业牙齿”,是支撑国家重大工程和战略产业发展的基础材料,为保障经济发展、维护国家安全发挥重要作用;下一步,工信部将通过国家重点研发计划,支持3D打印硬质合金、超高纯靶材等前沿技术突破,希望行业强化自律,加强产业链上下游协作,推动“中国速度”向“中国质量”、“中国产品”向“中国品牌”转变。
韩保红表示,我国钨产业规模质量稳步提升,产量占全球61%,但高端产品及设备研发、国际话语权等仍需突破;他强调加强产业科技创新,突破绿色冶炼技术,构建与高端数控机床一体化格局;加快转型升级,推广节能降碳技术,培育数字化标杆和“专精特新”企业;规范行业秩序,推动地方加强管理、企业强化合规、协会引导自律。


蒋昌波表示,湖南工业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科已形成硬质合金、超硬材料等特色方向,拥有先进包装材料国家地方联合工程研究中心等平台;学校将深化与株洲企业的产学研合作,联合培养高层次人才,推动科技成果转化落地。

李仲泽表示,中钨高新已建成4个国家级科研平台,集聚1500余名科研人才,在航空航天用超细晶硬质合金、PCD刀具等领域突破多项关键技术,持续扩大产业链协同优势和整体效率;面对新形势,中钨高新愿与业界同仁携手,共同发展、共同繁荣、共同分享,为中国式现代化贡献更多钨业力量;同时,大会将着力搭建产业合作、产融合作、校企合作三大平台,推动行业跳出“内卷”,实现共赢发展。


黄伯云院士表示,硬质材料产业需紧密对接国家安全需求。我国作为钨资源大国,钨产业不仅为国民经济和国防建设提供关键支撑,更承担了全球80%以上的钨工业供应;当前要加快构建以企业为主体的创新体系,突破高品质钨粉、高性能硬质合金等“卡脖子”技术,推动产业从“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升级。他同时提到,我国硬质材料产业已完成从规模扩张到质量提升的转型,2024年行业市场规模已达6280亿元。
二、签约授牌:夯实产业基础,树立行业标杆
在合作签约与聘书颁发环节,株洲市委副书记、市长陈恢清为中国工程院院士黄伯云颁发“株洲先进硬质材料产业专家顾问”聘书,标志着本地产业发展正式引入顶尖智力支撑,助力技术攻关与人才培养。

在项目签约环节,多项重磅合作落地:中国钨业协会与工业母机基金达成合作,为硬质材料装备升级提供资金与政策支持;湖南工业大学分别与中钨高新材料股份有限公司、厦门钨业股份有限公司两大行业龙头签约,依托学校材料学科的科研与人才优势,结合企业产业转化、工程实践资源,以产学研深度融合为核心,双向赋能科研成果落地与技术创新,正式开启校企协同推动硬质材料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新纪元;株洲市荷塘区人民政府与国机金刚石(河南)有限公司签约,深化区域产业协同;荷塘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管委会与株洲锐利诚切削工具有限公司、株洲鑫盛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等企业签约,进一步完善本地产业链布局。此外,绿色冶炼、智能制造领域合作同步推进,如江西巨通实业有限公司与厦门厦钨智能装备科技有限公司、株洲华锐精密工具股份有限公司与倍施力(厦门)智能装备有限公司分别签约,推动产业绿色化、智能化转型。











产研合作方面,湖南工业大学与中钨高新材料股份有限公司、厦门钨业股份有限公司,西北工业大学与株洲钻石切削刀具股份有限公司,粉末冶金全国重点实验室与株洲欧科亿数控精密刀具股份有限公司等10组校企、科研机构与企业签约,加速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
行业发布环节,中国钨业协会公布“中国硬质合金行业成长标杆企业”名单,株洲华锐精密工具股份有限公司、苏州新锐合金工具股份有限公司、株洲精工硬质合金有限公司、昆山长鹰硬质材料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株洲肯特硬质合金股份有限公司5家企业上榜。据介绍,近十年我国钨工业营收从500亿元增长至1350亿元,硬质合金产量从2.65万吨增长至6万吨,数控刀片从8600万片增长至8.2亿片,这5家企业产量均超千吨,是行业增长的核心力量。中国有色金属工业协会党委常委、副会长、中国钨业协会会长陈学森,中钨高新材料股份有限公司副总经理王社权等领导为获奖企业授牌。

同时,大会还发布了钨行业十大重大应用成果,涵盖能源、电子、基建、航空航天等领域:株洲硬质合金集团有限公司的硬质合金钻头应用于万米深井钻探,深圳市金洲精工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的纳米晶硬质合金微钻助力PCB印刷电路板加工,湖南博云东方粉末冶金有限公司的超粗晶硬质合金盾构刀服务隧道工程,株洲钻石切削刀具股份有限公司的数控刀具支撑航空航天装备制造,另有粉末挤出3D打印技术、超高纯钨靶材、可控核聚变装置用钨合金材料等创新应用亮相,全面展现我国硬质材料产业的技术实力与应用广度。

三、主题报告:聚焦前沿技术,明晰发展路径
10月21日下午,大会主题报告环节聚焦产业前沿,由湖南工业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院长范才河教授主持。
中国工程院院士赵中伟以《高质量发展中的先进材料创新战略》为题,指出先进材料是高端制造的核心支撑,需加强基础研究与应用研究双向发力,在功能梯度材料、增材制造专用材料等领域突破技术瓶颈。
中国机床工具工业协会行发委副主任委员、工具分会名誉理事长萧伟峰解读《硬质合金刀具生态分析与展望》,认为刀具产业需适配高端制造需求,提升高附加值产品比重。
山东大学威海校区副校长兼低空科学与工程学院院长刘战强、广东工业大学原副校长王成勇等专家,分别围绕航空难加工材料刀具技术、刀具在人工智能与机器人领域的应用作报告,为行业技术创新提供方向指引。









企业代表也分享实践经验:中钨高新材料股份有限公司副总经理、硬质合金全国重点实验室主任王社权介绍钛合金、高温合金加工用关键刀具材料及涂层研究成果;倍施力(厦门)智能装备有限公司总经理翁健健展示人工智能+机器视觉在硬质合金生产中的应用,助力企业实现精益生产;湖南工业大学日籍特聘教授大津雅亮则分享冷作模具钢选区激光熔化技术,为材料成形工艺创新提供新思路。
10月22日,参会嘉宾前往株洲莞深智造技术装备商贸城,参观株洲先进硬质材料及工具博览会,实地考察本地企业产品创新与产业生态,进一步加强行业交流与合作对接。
四、大会意义:凝聚发展共识,助力制造强国
本次大会的成功召开,为我国硬质材料及工具产业搭建了“政、企、学、研、用”深度融合的交流平台。通过签约与平台搭建,强化产业链上下游协同,破解资源保障、技术转化、资金支持等领域痛点;通过行业标杆树立与重大应用发布,明确产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发展方向,为行业企业提供发展参考。
针对产业高质量发展,中国有色金属工业协会副会长陈学森提出四点建议:
(一)聚焦科技创新,强化核心驱动力。加大研发投入,重点在超细、纳米晶粒硬质合金等前沿领域及装备短板、工业控制方面取得突破;深化产学研用结合,加速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解决一批“卡脖子”技术难题和关键装备问题。
(二)坚持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发展方向。优化产品结构,提升高端硬质合金工具、耐磨零件等高附加值产品比重;加快数字化、智能化改造,建设智能工厂和绿色车间,实现精益生产、节能降耗与本质安全,提升全要素生产率。
(三)构建协同发展的良好产业生态。促进上下游企业紧密合作,加强原料保障,提升资源综合利用水平;鼓励大中小企业融通发展,培育具有全球竞争力的世界一流企业,同时支持“专精特新”中小企业成长为创新发源地;大力弘扬工匠精神,培养高素质产业人才队伍。
(四)深化开放合作,共促全球行业发展。倡导在开放中创造机遇、在合作中破解难题,希望国内外同行加强技术交流、标准互认与市场协作,共同应对全球性挑战,维护产业链供应链稳定畅通,共享发展成果。



陈会长表示,未来将继续发挥桥梁纽带作用,支持硬质合金企业创新发展,推动行业标准体系建设;株洲作为产业集聚区,将依托本次大会成果,进一步发挥“链主”企业带动作用,培育新质生产力,提升产业链韧性与安全水平。参会企业代表纷纷表示,将以大会为契机,加强技术创新与行业合作,共同推动我国从硬质材料产业大国向产业强国迈进,为制造强国建设贡献更大力量。